Sunday, March 29, 2009

又感动了


这个周末,总算没有白过。
把自己关在漆黑一片的房里,看着《为爱朗读》,
眼角被泪水湿润,纸巾又成了宣泄情感的牺牲品。
我不是一个轻易流泪的人,奇怪的事,
最近总是轻易被亲情抑或爱情题材的电影俘虏,
回想起来也有一点不可思议。
应该是黑夜比较容易让孤单的人感到脆弱的关系,加上一人独处,
不用顾及别人的眼光,可以卸下面具和形象,所以泪水就决堤泛滥成灾了。
应该是这样,我想。
所以,以后我们一起看电影好了,
我会试着强忍,不在你的面前崩溃。
我答应你。

廖小荣说过,“我不敢轻言真爱的价值,我相信世间的真爱是无价的,虽然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它们给予的爱与得到的爱却是永恒的。是它们让我感动,让我沉思这个花花世界。”“人情世故,人生匆忙,一切都磨灭不了人世间的真爱,即使是厄运,也无时无刻在演绎着爱的真谛。有些事情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感人至深。真爱,一个字眼,却是一道永远也观赏不完的风景线,让人沉思让人感动。”

看完戏后,我想写些什么,以整理自己的思绪。
然而,洋洋洒洒的几千个大字,文笔笨拙的我写不出来,也缺乏那份耐心。
真羡慕那些影评家,把戏评论得如此淋漓尽致。
谢谢他们。

-------------------------------------------------------------------------------
http://bbs.duzhe.com/thread-86427-1-2.html
这是一场华丽而巧妙的暗杀【the reader影评】
   在我们年少时,是否心中都曾有过这样一个人。
   如果是他,那么必然风度翩翩博学多才,或者是优雅英俊关心体贴。他也许是一个叔叔,也许是一个哥哥,但他一定年长于你。
   如果是她,那么必然温柔美丽善良可爱,或者是细腻动人冰雪聪明。她也许是一个阿姨,也许是一个姐姐,但她一定年长于你。
   二战后的柏林,15岁的麦克遇见36岁的汉娜,彼时他处于虚弱状态,身体急需温暖,他倒地,她扶起他,她说,“孩子,起来,没事了。”隐约听见麦克低低的抽泣,她抱住他,落雨弥漫成飘飞的雪,这是他们的初见。
   她说“goodbye,look after yourself."他回头,停顿几秒,回转过脖子。是的,停顿几秒,他眼睛里似乎有一点迷糊,似乎还有一点不舍。他没有急速离开,于是我会揣测,是否此时,他心中有一点留恋,亦或是,贪恋。
   他回到家,医生诊断为“猩红热”,女人眼里只是闪过一丝不耐烦和轻蔑,她毫不犹豫起身,她说,"Emily,Keep away,他会传染。"紧接着Emily起身,顿时离去。keep away,这个家给予麦克的是“keep away”。
   他翻开心爱的集邮册,拿它换钱买了几朵花,用一些绿色做点缀,包扎起,却泄露了忐忑的心情。他在楼下确定了汉娜的住址,轻轻推开门,老旧的唱片机在转动。汉娜刚洗完衣服,拿着桶子出来,几乎没有直视他,他却在看到她的一瞬间将鲜花捧在了胸前,正式而端庄的姿势,透露着15岁的笨拙。
   是谁说过,当一个男人真切爱上了你,他面对你时总是笨拙的。
  
   房间凌乱而拥挤,墙壁黄白斑驳,些许漆块已掉落,被子没有叠好,这是贫穷的表征。贫穷有时会带来无知与愚蠢,毫无疑问,汉娜并不聪明,她愚昧,缺乏思考,以至于对自己间接杀死了300个犹太人只有迷惑,她不懂,她甚至问法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然而就连代表着公平和正义的法官也不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的,假如我们是汉娜,我们会怎么做?假如我们活在那样的年代,没有接受过教育,不了解人性与爱,更不要提什么人道主义精神,我们真的会打开门放走那300个犹太人麽?
   犹太人不会原谅汉娜,在那300人中唯一的幸村作家最终也没有原谅汉娜。她不原谅的,不是汉娜一个人的行为,而是整个法西斯的残暴与泯灭的人性。她必须坚定她的不原谅,也许她心中还是被那个小铁盒与7000马克稍稍触动了吧,还有不远万里赶来美国为汉娜赎罪的麦克,但她是不可以原谅的,若她原谅汉娜,就代表着她遗忘了无数惨死的犹太人,那些至今没有合上眼的孤魂,那在《辛德勒名单》里的红衣女孩,他们,需要我们铭记,并且忏悔。
   这不仅仅是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的入侵,这不仅仅是哪一个民族对哪一个民族惨无人道的毁灭,这不仅仅是一场为了利益和扩张的战争,这是整个人类的灾难,无论胜者,败者,哪怕是从中靠军火发财的美国,我们都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
   我们需要忏悔,为我们无穷无尽的欲望而忏悔,为我们的软弱无知忏悔,当我们手举匕首穿插于对方的血脉里,当我们肆意掠夺损害他人时,我们在对自己的灵魂冷笑。
  深深忏悔,为我们所有的罪,然后还要前进,面带微笑哪怕内心苦痛,我们依然要前进。
  
   15岁的麦克爱上了36岁的汉娜,请原谅我不觉得它是不伦之恋。所有真挚的爱情都值得被尊重,无论是麦克,还是汉娜,都是时代的悲剧,导演只是借助这一段恋情缓缓地,优雅地,杀死了我,杀死了我们。
   麦克成长的年代里,似乎缺乏着一个温柔的关怀者,缺乏着一个耐心的引导者,而汉娜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个空白。一个女子,她扮演你的朋友,扮演你的情人,扮演你的母亲,扮演你所向往的一切,男孩便不知所措地一头扎入了这个漩涡。
   他说,我不能没有你,I can't live without you.
  这是一句多么深情而软弱的话。
     
   我们可以确定,麦克爱上了汉娜,但是汉娜是否也真正爱上了麦克呢?汉娜一直叫麦克“孩子”,而不是husband或者lover.在那些证人的言语里,她是看似有良知心灵敏感却最后送他们去见死神的虚伪的刽子手,是的,她的确就是刽子手,当坐在观众席上听审的麦克听到她肯定地承认“是的”,他知道她不仅杀死了那些虚弱的为她朗读的犹太年轻姑娘,她还杀死了他。
   她坚守的秩序杀死了他,她与他的性爱杀死了他,他甚至也许会想,自己和那些犹太姑娘有什么区别呢,若是自己在集中营,怕是也要被汉娜挑选出来吧。
   她会否多重视他一点,她会否放他一条生路,还是他也只不过是她需要的一个朗读者,一个床伴,一个证明她魅力依旧的异性,一个帮她排遣孤独的但是谁都可以代替的人。
   也许汉娜可以带给麦克所有的缺失,唯独给不了他真爱。
   而汉娜,却带走了麦克的真爱,这个少年今后所有的成长,都不再完整而幸福,婚姻失败,还有一个藏了一辈子的秘密。
但是事实上,并不是麦克真正的can't live without汉娜,而是汉娜can't live without麦克,她需要麦克的朗读,她需要麦克的身体,她需要麦克证明她活着的价值。
   她内心深刻自卑着她的不识字,而麦克,让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她感到自己被需要,她开始活着并且有了希望,甚至在狱中学会了阅读。
   而麦克,他沉迷于往事并且不曾真正走出来过一秒,他所有的女伴都说不了解他,“和你在一起再长时间也无法了解你”。只因麦克的心,早已为汉娜锁死。即使他后来可以不再爱她,但她却对他的一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不敢说这是孽缘,也不敢说这是情缘。
   他们纠缠,我无法用任何一种确切的词汇去描述他们是怎样的关系。
   只知道,这是导演一场巧妙和华丽的暗杀,不动声色,杀死了所有人。
  
   影片的最后,麦克对女儿说出了秘密,这或许,预示着黑暗过后的黎明。我们是否可以相信,麦克今后将找到幸福,我们是否可以相信,犹太人的疼痛正在被安抚,我们是否可以相信,人类的良知依然健在并且已经复苏。
   你是否可以告诉我,我们是否还可以相信。

---------------------------------------------------------------------------------
《生死朗读》(The Reader):羞耻与谎言 作者:picnic
http://www.douban.com/review/1609632/
http://www.movku.com/2009/01/reader.html

如果十五岁的你热恋上中年独居女邻居,与她的恋情即便在你们分手后还深深影响着你。然而八年后情伤未愈的你突然发现她竟是一名刽子手,而你的证词能使她免遭终生监禁,你,该怎样做?
  这是The Reader呈现给我们的难题。
  对Holocaust的控诉、描述和反思,电影中我们已经拥有了诸如Schindler's list, The Pianist, 为什么我们还需要The Reader?
  从这几部电影的主要角色身份来讲,Schindler是与德国军队做交易的一个德国商人,他本身并不属于集中营体制的一份子。The Pianist 则是victim的一员,是受害者的视角。而The Reader里的Hanna,她却是集中营雇佣的一名女看守。换句话说,她是集中营这个丑陋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当她受命拣选女囚犯,把她们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去受死时,她没有怀疑过、更没有挑战过这个命令的合理性。当关押数百犹太人的教堂起火,她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维持秩序、防止囚犯逃跑”,而不是开门救命。在她看来,她只是do her job,谈不上犯了什么罪。那么多人烧死了,她内疚吗?也许,否则她不会在那间乡下教堂里无法抑制地流泪。可我们看到,在她的观念里,那些受害者是犯人,死了固然可惜,放出来却更要不得!The Reader拷问着我们的灵魂:是什么使得她,一个普通女人,面对屠杀如此冷漠?是什么让她服从命令高于尊重人的生命?是什么使得一个在生活里能援助他人爱护他人、一个喜爱文学聆听朗诵的人变成法西斯手中好用的杀人工具?
  当二战的硝烟逐渐散去,当法西斯被历史拉下宝座,当战后德国的民众大梦初醒、大呼上当,谁来告诉他们,为什么他们会被集体深度催眠?是什么让他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更不相信自己的良知,而相信一个政党编出的神话?狂热的信仰、随波逐流的“do my job”,是一句“上当受骗了”或者“当时太年轻”,可以解释的吗?当年曾对犹太人犯下罪行的德国人,又如何在漫漫长夜面对自己的内心呢?
  但The Reader对灵魂的拷问并不到此为止。对法西斯铁鞭下德国人民族性的探讨只不过是这部杰出小说主题中的一部分,一个更为深刻的主题,我认为是关于羞耻和谎言。电影(小说)进行到最后,Hanna深埋于内心多年的一个秘密被逐渐揭示--她原来不会阅读,是个文盲!而她明显为此感到羞愧。她结识Mike的动机不能说是完全纯洁的,正如Mike在她身上找寻的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爱”一样。如果Mike寻求于她的是性的刺激和对成熟女人的迷恋(甚至有点恋母情愫),那么她在Mike身上寻找的除了性,当是能驾驭知识(阅读)的权力。在她那看似果断利落的成熟的外表下,藏着一颗不自信的羞耻的心,她羞于做自己,她羞于承认自己是个文盲。这个弱点被她用层层表象包裹得滴水不漏,甚至愿意让她以自由为代价来维护。她给自己创造了一个阿喀琉斯的脚后跟,然后带着这个秘密的弱点走完一生。她以为那脚后跟的秘密是不会阅读,但她却不知道,她真正的弱点是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多么可悲的人!同样,Mike 也为发生在自己与Hanna 之间的一段情感到羞耻,特别在得知Hanna是法西斯阵营中的一员之后。作为二战后对法西斯有着特别反思能力的一代,他无法释怀自己与法西斯成员有染,而后者还深深影响了他的情爱生活。他原本可以出面作证,还历史一个真实的本来面目,使得Hanna脱离终生监禁之灾,但在说出真相面对羞耻与保持沉默求得体面之间,Mike做出了与Hanna一模一样的选择。
  个人尊严与羞耻感乃一枚硬币的两面。内心有着深刻羞耻感的人,往往外表会表现出特别的自信和尊严。这样的人也常会为了维护住自己的高大形象,不惜以谎言掩盖内心的羞耻。内心藏有的秘密越多,他们需要的遮羞布也就越大,拥有权力(以获取安全感)的欲望也就越强烈。据说希特勒就是这样。他的童年并不幸福,经受过很大的创伤,而他在成年后攀上权力高峰后表现出的趾高气扬、唯我独尊、不可一世,也许恰恰倒映出他内心深刻的不能为人知的羞耻感。The Reader在拷问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我们是否敢面对真实的自我?是否敢承认,我是文盲?是否敢掀起裤脚让人看没有烧到的脚后跟?内心的羞耻感从何而来?谁界定什么是羞耻、谁需要羞耻?承载着深刻羞耻感的民族又能给人类历史造成怎样的恶果?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才能培养出体格与人格都健全的人民?
  The Reader 对迫害者形象的改写也非常独特。在Schindler's list和The Pianist里,迫害者都是身着纳粹军装的军人,双手沾满犹太人鲜血,杀人不眨眼的恶魔。The Pianist出现了一个音乐爱好者纳粹军官,一个能与作为正面人物的钢琴家在音乐世界里心灵相通的敌人,已属难得,但The Reader走得更远,它呈现出前述片子都不曾呈现的迫害者的形象:一个看似充满母性的、丰腴美丽的、没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女人。想想吧,没有类似 Hanna的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参与支持,法西斯何以能上台?何以能一手遮天?何以能在众人眼皮子底下进行大屠杀?并不是所有魔鬼头上都长两只角,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自己心底的魔鬼,也并不是所有的魔鬼从一开始就是魔鬼。前几天看Marcel Ophuls的The Sorrow and the Pity,里面采用了大量二战时法国维希政府的资料片段,看得我那叫一个大跌眼镜。法国面对希特勒的铁蹄不战而败,是很多战后法国人都不愿提起的羞耻。当年德国军队还没过来,法国资产阶级舆论倾向已经一边倒,高高挂起免战牌,打出小白旗,主战派则被抓进大牢,靠越狱才得逃生。而二战时法国人对犹太人的迫害和践踏,也不是一般的残酷。我看到希特勒乘坐的火车经过法国的车站,法国女人身着制服,争先恐后地与希特勒握手亲吻,追着火车奔跑,唯恐落后。而希特勒却评价说,法国女人太没格调,一群烂货。和她们生出的孩子会乱了我们的高贵血统。不许和法国人通婚!我们经常说,法国人有革命传统,法国人有革命精神,谁能想到,法国人的奴性也并不亚于经常遭受批判的中国人呢?!
  电影The Reader挑选Kate Winslet扮演Hanna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动。Don't get me wrong,我不是winslet的粉丝,但约两年前,当我站在某个书店角落一口气读完The Reader这部小说时,浮现在我头脑里的Hanna几乎就是Winslet的样子 -- 身体丰腴,身量较高,容貌姣好,眉目间带一点近于阳刚的坚毅,金黄而浓密的卷发服帖地向后高高梳起,行动利落而干净。总之,一个经历过二战的有故事的中年德国女人。Winslet身上那种男性的阳刚与女性的柔美结合的双重气质,正适合这样一个角色。
  改编自好小说的电影很难讨喜,因为电影有时间限制,必须在一两个钟头内把小说最精彩的部分呈现出来,同时去掉导演眼中不重要的枝节。小说不一样,它可以尽情发挥,上天入地,篇幅不限,所以能提供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和细枝末节的感受。但The Reader是一部改编得很好的电影,几乎对原作亦步亦趋,原作的精华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几个主要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Winslet尤其出色,除了老年的妆化得不甚逼真之外。另外,她的眼神太犀利太明亮,满脸皱褶都掩饰不住她的容光焕发,这算是一个败笔。也许导演也看出这个硬伤,给她戴了某种隐形眼镜,眼神变得浑浊起来,算是弥补了这一缺陷。电影结尾有点拖,竟然有两次我都以为电影到此结束了,却在fade out之后重又上演新的片段,让人颇有点不耐烦,恨不得拿把剪刀上去咔嚓一声剪掉累赘的部分。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好电影,希望金球奖评委当好伯乐,给千里马应有的荣誉。

Friday, March 27, 2009

我会响应


响应328 熄灯1小时 别让地球发高烧
二零零九年三月二十六日 上午十一时十八分

光华日报
整理报道:黄国川
图:大马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

日前,有报道指出,科学家估计,至2050年,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约1.4°C至5.8°C。限制工业国排放二氧化碳的京都协定书,预计只可于2050年,将全球平均气温降低0.02°C至0.28°C,其成效远远追不上全球暖化的速度!全世界都在关切,如何解决气候变化这问题,以保住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团结就是力量,不要低估你自己,一起来参与《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熄灯大行动,即使实际对地球帮助不大,但只要持之以恒,绝对可以改变地球的未来!

看见黑暗之光

没错,只需熄灯1小时。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起的《地球一小时》全球性活动,今年已堂堂迈入第三年,我国首次参与,即有两大城市——吉隆坡和槟城加入行列,响应熄灯一小时。

《地球一小时》始于澳洲悉尼,在2007年3月31日,共吸引220万市民和2千100家企业参加。当时,地标如悉尼大桥、悉尼歌剧院破天荒地熄灯,引起世界关注。根据统计,悉尼在活动期间减少了10.2%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等于4万8千辆汽车一小时的排放量。

翌年,2008年3月29日,《地球一小时》成了全球公众表达关注气候变化的最大型参与活动,来自35个国家的370座城市,以及超过5千万人和1万8千231个企业参与,旧金山金门大桥、罗马斗兽场和纽约时代广场的可口可乐灯箱广告等国际知名地标,皆在《地球一小时》期间熄灯,以实际证明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

或许大家会存着疑问:“《地球一小时》到底是什么?”简单说明,是一项鼓励个人和企业熄灯一小时的活动,清楚告诉大家,气候变化与能源消耗的关系。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在可再生能源未普及前,我国能源主要来自石化燃料(煤炭、天然气)和水力发电,因此延伸出许多环境问题,我们依赖石化燃料发电导致全球升温,海平面上升、旱灾和强大台风吹袭。熄灯一小时是微不足道,但是这小小动作,足以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今年,WWF目标是召集全球10亿人和1千座城市。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在3月28日,大马时间晚上8时30分,大规模地同时熄灯一小时。

根据WWF数据显示,参与的城市数目已超越目标,目前有来自80个国家的1千672座城市登记报名。《地球一小时》执行总监Andy Ridley表示,活动的含义,并非只号召大家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地球一小时》让全球对气候变化课题共同发声,更说明了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

Mr Ridley说,“不管你在市区静静看着城市变暗,或者在家里举办熄灯派对,希望全球所有人成为这历史见证的一份子,为你爱护的地球熄灯。”这将是很重要的一小时,或许黑暗中没有光亮,但地球却因此看到了希望。

李梅凤:须顾及安全

WWF森林贸易网络专员李梅凤指出:“我们建议建筑物熄掉不必要的灯源,不过前提是需顾及公众安全,类似照明是必须的。”届时,吉隆坡的KLCC、KL Tower和双威集团(包括购物广场、医院、学院),槟城州政府大厦、市政厅、市政局、威省市政局等等,将联同法国巴黎铁塔、北京鸟巢体育馆、香港音乐幻灯表演、新加坡鱼尾狮,熄灯一小时。

“大马WWF希望更多人能上网签署支持《地球一小时》活动,在3月28日,不论任何地点,一起熄灯。”

各大电视台已播放《地球一小时》活动宣传短片与讯息,Media Prima, RTM, Astro 都将参与熄灯一小时。

根据大马天然资源与环境部估计,在2100年,马来西亚某些地区将增加或减少30%的降雨量,气温提高0.7-2.6°C,全球水平线上升13-94公分。同时,气候变化也将导致亚洲50%的生物品种受到威胁,爱护地球,口说无凭,请付诸行动吧!

国际能源机构(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简称IEA)在2005年的数据显示,大马人均能源消耗量为2883kWh。据联合国统计,大马在温室气体排放国的排名是全球第26名,排放量是人均75亿吨,追溯到1990年却仅30亿吨,温室气体来源主要是交通工具与工业。

身为发展中国家,让路给建设发展,森林遭砍伐在所难免。对此,WWF倒不担心大马生态环境会在未来受到严重破坏,只要依据永续性管理模式,国家和森林都能达到双赢。大马WWF相信,永续性发展将能达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平衡。马来西亚森林保留地(受法令保护)增减不多,但是若森林砍伐能依据永续性管理的模式,政府与木材也将能确保我们继续享有木材资源及林业所提供的财富。2008年,木材与木材产品出口达到225亿令吉或占总出口量的3.3%。而根据大马第三工业蓝图(Third Industrial Master Plan),预测我国木材与木材产品出口将以6.4%的幅度继续增长,在2020年达到530亿令吉的出口价值。

2009是关键性的一年,《地球一小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今年12月,联合国各成员国领袖,将出席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讨论京都议定书(Kyoto treaty)后,应该制定哪些新政策和行动,对抗全球暖化。若《地球一小时》活动成功获得10亿人参与,这代表着地球六分之一人口的诉求与明确讯息,要求各国领袖采取积极方式,对抗全球暖化。”

如果当晚你得开灯工作,还是可以参与《地球一小时》,尽量熄掉办公室内的角落、茶水间,或家里的厨房、浴室和餐厅,总之留下你的工作灯已足够。熄灯需以安全为考量,一些涉及公众安全如街灯、交通灯等,都必须亮着。WWF提醒在家的你,保留大厅和楼梯间的夜灯,请在《地球一小时》开始前,确保持有手电筒,方便照明。

立即到www.earthhour.org/malaysia登记,支持“地球时刻2009”,你可以个人、学校、公司或组织身份登记,透过MSN、sms、电邮、Facebook、Friendster、论坛等方式,把《地球一小时》讯息传送出去。

实践日常生活

其实,“地球时刻”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大众能够实践“关灯一小时”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兑现。WWF向来提倡人们过着无损实质生活素质,但更环保和低碳的生活,以下一些简单方法,即可开始你的低碳生活,亦有助于改善气候变化问题。

住家:

· 转用节能灯泡(Compact Fluorescent Lights Bulbs,简称CFL Bulbs),其电力仅占白热灯泡(Incandescent Light Bulbs)1/3。每更换一个灯泡,每年就能减少排放平均50公斤二氧化碳。
· 购买具能源标签电器或能源效益产品,最简单直接的减少排放方法。
· 避免使用空调,如真必要,把温度调高,每调高一度能节省3-10%耗电量。
· 备用中的电视、空调和电脑同样耗用电力,拒绝备用(standby),把没使用电器关掉!
· 绿色清洗法,待洗衣机或干衣机全满后才启动,每年平均可减少排放100公斤二氧化碳。
· 洗澡的话,淋浴会比盆浴节省1/3水。
· 洗澡占家居2/3的热水用量,把热水器温度从60°C调低至49°C,每年可减少排放200公斤二氧化碳。
· 玻璃、铝罐、铁和部分塑料制品,都能回收再使用。

办公室:
· 你是否在外穿背心,在办公室就披外套或披肩?少开空调,穿轻便服饰上班吧!如有必要,将空调设置在25°C最适宜。
· 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上班,如有必要开车,可接载住你家附近或相同上班路线的同事。
· 电脑别只登出,要关掉它!离开办公室或不需使用时,切记检查打印机、扫描器、影印机、厕所灯光和空调是否已关上。
· 列印前先三思,是否有需要把电邮列印出来?使用再造纸列印,缩小字体和双面列印也是不错方法。
· 开会或聚餐时,别使用用完即弃餐具。
· 少吃外卖食物,这些包装盒通常以不耐用或不能分解材料来制造。
· 减少列印文件,改用电子合约、报价单、收据、通讯。

学校:
· 如非必要,尽量避免使用空调。
· 使用感应器,当无人使用时可自动关灯。
· 自己带备餐盒及餐具。
· 节省使用、重复使用、回收各类物品。
· 在校内举办班级减碳竞赛,这些活动有趣、富有教育和环保意义。
· 若校内有花园,可将吃剩食物作堆肥使用。

Tuesday, March 24, 2009

呼吸思念

想见你一面,四月份来这里一趟,好吗?
什么理由,说服我。
因为我是你的思念,就像呼吸一般自然。
别说傻话了,年少轻狂早已随着时间的长河,流走了。
也许,只要在我的心坎,就在心坎,
多涂上一点甜言蜜语,哪怕是那么一点点,
失之交臂就不曾出现,
在感情的字典里。
你选择欲言又止,可惜呀。

淡淡的雨,
情也是淡淡的。
为何心海却掠过飓风?
--------------------------------------------------------------

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汪国真)

不要给我太多情意
让我拿什么还你
感情的债是最重的呵
我无法报答 又怎能忘记

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
如薄酒一杯,像柔风一缕
这就是一篇最动人的宣言呵
仿佛春天 温馨又飘逸

Friday, March 20, 2009

多云欲雨


阿玲,
都是你害的,极力推荐和介绍我看那部戏,
结果,我一考完试,便迫不及待往翻版店里埋头“搜寻”。

原本打算要到电影院里呆上一个轻松惬意的下午,
一想到之前泊车几小时,广场就“狮子开大口”叫我的荷包淌血的惨痛经验,
套用我亲爱小瓜最常挂在嘴边的“流行”借口——经济不好,钱不够用,最终我还是放下尊严和面子,在翻版店里找到了它。
我还不至于自命清高到非看正版带不可,我有时也会俗不可耐,向金钱现实低头妥协,况且买翻版带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罪行,你不需要大力鞭挞我吧?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满心期待地把它看完了,它果然是一部“赚人热泪”的一部电影。
要接近尾声的那一幕,眼看男主角躺在冰冷的浴缸里并准备被水母电击,我打从心底下感到“震撼”,那需要多大“壮烈牺牲”的勇气呀。自我救赎也好,还是为爱奉献也好,我的眼泪像是决了堤一样,稀里哗啦地流个不停。
只是,我依然觉得编导很刻意,竟然让厌世和活在内疚世界中的男主角爱上了女主角,男主角封闭的心门被打开,彼此爱得缠绵悱恻。这时,我内心跳出一个声音:哎,又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的老调。
在男主角的内心深处,相信他也渴望能带着仅存一肺一肾孱弱的身躯与女主角共度余生,但是故事像是要刻意“赚人眼泪”似的,为了拯救心爱的女人,男主角毅然“视死如归”,亲自为自己的生命划上句点,捐赠心脏给求生欲望强烈的女主角。

阿玲,这影片里的几幕戏, 我还是深受感动,也是五味杂陈的。
尤其是男主角疯狂、几近歇斯底里地冲入医院,声泪俱下地向医生询问女主角的生存机率,我的眼泪又来了。他内心的挣扎和冲突真叫人动容,一方面他要让女人的心跳继续跳动,一方面他又得舍弃美好的愿望,无法如愿以偿地和女人结婚生孩子,并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
虽然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我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感伤。最后一幕,我的泪腺突然丰富起来。女主角在一场孩童合唱团表演里找到了男主角的“眼睛”,盲而复明的钢琴师忽然醒悟:“你一定是艾米莉。”艾米莉点一点头。钢琴教师淡然一笑说了一声“很高兴见到你”后,两人就相拥抱在一起。

因为无私的奉献与牺牲,人性的光辉在那一刻才得以闪耀,不是吗,阿玲?
男主角留下了多份“活的纪念品”,遗爱人间,也让其他生命得以延续。
突然间,我才发现呼吸和心跳不是必然的事,珍惜感恩才是我们一生修不完的课业。

都是你害我的,阿玲,
害我今天的心情多云欲雨。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
阿贤

Tuesday, March 17, 2009

自暴其短


不要再叫我唱了。
高音我唱不上去,低音又沉得叫人纳闷。
荒腔走调的,但还不至于五音不全。是庆幸,还是悲哀?
以前没有自知之明,还以为自己一把磁性的声音,可以驾驭一些歌曲。
哎,别傻了,那只是美丽的错觉,自暴其短才是真的。
节拍和音符突然变成讨厌的家伙,非要和我搞对抗似的,全都消失无影无踪了。

还说声线不在状况之中,骗人呀,
唱起歌来却格外动听,像民歌餐厅的歌手,感情收放自如 ,声音出谷黄莺。
有的说词很谦虚,我刚睡醒不久,喉咙依然干涩声音沙哑,唱得不好请多见谅哦。
又是客套话中的表表者,高音低音转音,无不令人听出耳油。
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原来她是有备而来的,在家已经“百唱不厌几千回”了吧?
另外一个,我第一次来耶,心情很紧张,你们不要取笑我呀。
“骗鬼吃豆腐”,拿起麦克风,他台风十足,神情轻松淡定,我看傻了眼。
又一个“深藏不露”的家伙!

我假装“自顾不暇”地把鸡肉和白饭往嘴巴里塞进。
啜饮几口柠檬茶,把视线逗留在五光十色的电视机前面好了,
陶醉在别人甜美的歌声吧。
不要再叫我唱了,冲凉房才是我的战场,
改次有人垫底,才叫我去。
讨厌!

Saturday, March 14, 2009

今非昔比

朋友电邮给我几张逗趣又幽默十足的漫画。
我会心苦笑,感叹如今市道不景,
打工一族的命运“今非昔比”,待遇已大不如前。
另一方面,庆幸自己尚有“铁饭碗”,无需为三餐温饱而烦恼。

亲爱的朋友,
坚强一点,阳光总在风雨后,
希望你能早日拨开云雾见月明。




Friday, March 13, 2009

进退维谷

她有些做贼心虚,把我叫到“人烟稀少”又灯火不亮的走廊,好像见不得光似的。
我猜想,好事不黑暗,黑暗不好事,她的心思一定是在策动某个“奸计”。
“你能顶替K老师补课的那件事,你要三缄其口,不得告诉其他老师。校长要见K老师问话,就让她进去校长室被校长训话一顿吧。”她耳提面命地提醒我,似幻似真,我仿佛看到她的嘴角微微一扬,恨不得想给那位老师一点颜色尝尝。
我听得目瞪口呆,这样“唯恐世界不乱”的话,竟然也能从她的嘴巴里说出。
学校有假期补习班,K不能一连三天到校补习,我便“牺牲小我”地接下其中一天的苦差。
没想到,可恶的她竟然把我陷入“进退维谷”的处境,叫我不知如何是好。
虽然与K交情不深,但是往往我有求于她时,她都不会拒我于千里之外,让我吃下闭门羹。
不把“后母”的奸计告诉K,恐怕事情“纸包不住火”或是“水落石出”了,她肯定会怪罪于我并心存芥蒂,那么以后我们见面,她也许会把我当成陌生人。
告诉K嘛,“后母”就会秋后算账,然后有事没事都鸡蛋里挑骨头,故意找你麻烦,或是做些琐琐碎碎的差事,让你在学校的生活“苦不堪言”。
我要诚实相告,还是要继续保持沉默?

Wednesday, March 11, 2009

值得一读

每回读到感动人心的好文章,我都有一股冲动想立即和学生或朋友分享。
我对作品的要求不高,只要文章能散发出人性的真善美,加上感情真挚,没有半点扭捏造作,(肤浅的)我就会给它极高的评价。我自认鉴赏能力不高,文章作品的好坏很多时候都受到个人喜爱的影响。
后来,教授说文学作品需要打破传统作品那“载道”、“卫道”和所谓“劝善惩恶”的封建实用主义的束缚。结果,我对之前所坚持的信念又有些许的动摇了。
“它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和现实,真正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从而起到在审美中开启民智、教育大众的作用。”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头顶似乎亮起了几盏灯泡,无怪乎鲁迅大师的作品在文学领域里获得如此崇高的评价。相反的,徐志摩的著作较少含有研究价值。
话说回头,《永生的眼睛》这篇文章感动了我,就算如今重读多次,它依然牵动我的心弦。
它让我知道,多年以前我义无反顾在器官捐赠卡上填写自己名字的决定,那是一个无怨无悔的决定。
这样美好的作品又怎么能束之高阁而不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永生的眼睛》

1965年炎夏的一天,母亲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生命,年仅36岁。下午,一位警官来访,为医院要取母亲的眼角膜而征求父亲的意见。我惊呆了,不明白那些医生为什么要将母亲的眼角膜给予他人,而父亲居然回答“可以”。我痛苦难忍,冲进了自己的房间。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琳达,”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予他人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他说,他们早已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父亲的话语给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多少年过去了,我结了婚并有了自己的家。1980年,父亲患严重肺气肿,搬来和我们同住。他愉快地告诉我,他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么美妙!”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父亲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我告诉温迪她外公的心愿。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她14岁,恰恰是当年我首次听说捐赠器官时的年龄。
1986年的一天,父亲与世长辞了,我们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这令你骄傲吗?”我问。“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那天我紧紧地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 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Saturday, March 7, 2009

还是失望


头顶着烈阳,汗流浃背。
我和同事忙着穿梭于市区的旅行社。
大家满怀憧憬,期待六月初的巴厘岛之旅能够成行。
只因为慢了一天上网游览,廉价机票就被人一扫而空,他忿忿不平地埋怨:“都是C优柔寡断的缘故。原先变卦说不能去,后来又改变初衷,央求我们等她更新护照。这样一拖,什么便宜的机票都给人买掉了!”
那天他在教务处的走廊向我“诉苦”时,脸上尽显失望的表情,煮熟的鸭子飞走了,他又怎么会不感到伤心失望呢?

因此,当他“不肯向命运低头”并且要我陪他查询团费时,我便欣然答应了。
原以为市道消费疲弱,当局必定会大搞促销,我们或许能够从中捡到便宜。哪里知道,一问之下,团费加上飞机票却贵得令人咂舌(大概一个人马币千六块),看来这次的巴厘之行铁定要泡汤作罢了。(之前要是买到廉价机票,马币七八百令吉就能畅游巴厘岛。)
再次失望而返,同事在车里不发一语。
旅游也要看“天时地利人和”的,不是吗?

Friday, March 6, 2009

三思而行


自认在众目睽睽之下做了一件有失身份的事(也许还荒唐可笑呢),
当其他同事在教务处谈笑风生时,我却在走廊里踱步徘徊,心里泛起丝丝懊悔。
如坐针毯般,神不守舍的我正在绞尽脑汁要弥补自己的过失,我不希望刚刚在班上所发生的无心之过会像雪球般越滚越大,进而一发不可收拾。
是时候向他道歉说声对不起了。
上课钟声一响,我便迫不及待地吩咐一位学生把他叫来教务处。
须臾,他默不作声地站在我的面前,等待接下来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似的。
我顾左右而言他,希望能化解空气中的尴尬气氛,当然也期待他能读懂我的心思和懊恼。
“如果冒犯了你,请你原谅我好吗?”
我终于鼓起勇气,把这句憋在心里已久的话说了出来。
原本以为他会得势不饶人,没想到他却淡然一笑,
“老师,不要把那件事放在心上,我是很开明的。”
还没有等我回过神来,他早已若无其事般径直地走回班上去了。
激起心湖涟漪并让我回味思索的,依然是他那句“不要放在心里”的话,
对于一位十来岁出头男生的成熟懂事、我又怎么能不动容感动呢?
三思而后行,不然一失足成千古恨。
要慎言慎行呀,亲爱的老师。

Monday, March 2, 2009

随想随写

今天精神有点恍惚,应该是睡眠不足的关系。
谁叫我昨晚凌晨三点多,肚子内的肠胃像是被只无形的手绞成一团似的,
痛得我弯着身子,要把马桶炸个天崩地裂。
过后,昏昏沉沉的,半醒半睡之间,思绪飘浮不定。
怪就怪自己馋嘴,什么酸的辣的都往嘴里塞,过后还欲罢不能,
煎蕊蛋糕咖啡我都有杀错不放过,肚子不搞大革命才出奇。
自食其果,病从口入,那是活该!
自作孽,不可活呀。


告诉自己很多次了,要改掉“最后一分钟”的坏习惯。
但是,说和做是两码事,如果没有“坚持不懈”,一切都是枉然。
一个月前,早就计划好要把课业完成然后交给教授,接着就可以安枕无忧,美梦入睡。
拖呀拖的,到了“交货”的最后一分钟,我的手指仍然在电脑的键盘上跳跃,把自己搞得昏头转向。幸亏赶得及在截止日期12点之前的两分钟,按了(电子邮件)“send”的标记, 那时才能放下心头大石。
朋友调侃我说,如果电脑最后一分钟当机或是网络不能使用,你要怎么办?
还能怎样?不就是束手无策,坐以待毙,死相难看。
我知道这种“大便找厕所”的态度实在要不得,每次说要改掉,但是却没有实际的行动。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我下一份的课业要在四月份交上,你说我会不会故态复萌,从蹈覆辙,历史重演?
拭目以待吧。


流氓就是流氓,竟然围堵一名残疾老人,怎么说都是不应该的。
不赞同他人的言论,或是觉得别人的言论伤害了我们,我们可以要他道歉,怎么可以动手呢?学校老师不是教我们君子动口不动手吗?
令人摇头叹息的是,我尊贵的上司却为流氓袒护,说什么打人没错,谁叫老人家挑衅在先,所以可以粗暴对待后者。这是什么歪理呀?就像我强奸你是没错的,要怪就怪你自己穿着暴露,引人犯罪,让我兽性大发把你摧残了。
我只能“歌功颂德”,尊贵的上司是多么的伟大和牺牲小我呀,竟然“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成为反面教材,向我们新生的一代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我要感激他都来不及了,怎么会批判数落他呢?
所以说,你的脑袋有问题。


偶然在餐馆和一位阔别多年的朋友相逢,对方劈头第一句话,你有没有face book?
许多朋友都诚意“add”我,但是我都一一拒绝了,我通常会告诉对方,我想保持低调。
大家都趋之若鹜加入face book成为会员,我却对它感到不以为然。
不是吗,要知道我的动向和感想,你可以游览我的部落格,也可以寄送电邮。
再不然也可以打个电话或写信也可以(对传统的联络方法念念不忘),我会对你心存感动。
Face book 当然有其强项和吸引之处,只是对我而言,我不喜欢它把大伙儿“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偏见上认为这有点“滥交”。
再说,我也没有勇气要把自身的照片贴在网上,毕竟我已经不复当年瘦了,如今心宽体胖,拒绝拍照的恐惧感日益增加。
过去,只能缅怀。